電子商務導論 重點整理
第一章 電子商務架構
1﹒電子商務具有下列四大特色:
1﹒團體間數位資訊的流通。2﹒科技化。3﹒以科技做媒介。
4﹒它包含組織或組織間用來支援交易的活動。
2﹒電子商務的定義:團體間以科技作為媒介的交易,以及帶動這類交易的組織內或組織間之電子化活動。
3﹒電子商務的大範疇:
1﹒企業對企業:是指所有發生在兩個組織間的電子商務交易。
2﹒企業對消費者:是指企業對消費者的交易。
3﹒點對點:是指包括所有消費者之間彼此的交易。
4﹒消費者對企業:是指消費者可能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採購團體,
4﹒電子商務的新策略觀點:
1﹒感受並回應:強調企業對於環境快速改變的敏銳度。
1﹒它提供更直接、更可行且更容易導入的策略想法。
2﹒它使得企業以一種嶄新的方式來傾聽顧客的需求和意見,進而減少不確定因子。
2﹒原則策略:強調組織應著重在簡單的法則,而非複雜的決策流程。
5﹒網路環境中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:
1﹒客製化:是指網站與使用者在溝通上的模式。
2﹒互動:使用者與網站進行相互溝通的能力。
6﹒電子商務策略規劃的內容-四大基本建設:
1﹒科技基本建設2﹒資本基本建設3﹒媒體基本建設4﹒公共政策基本建設
7﹒電子商務經理人的日常責任:
1﹒規畫遠景2﹒設定流程與成效目標3﹒規劃策略方向和抉擇4﹒推動實施與導入
5﹒對企業績效負責
8﹒高階經理人所需面靈的挑戰:
1﹒了解顧客喜好的演變2﹒對變動萬千的科技做出詳細規劃3﹒平衡異常的榮景與異常的低潮
4﹒整合線上與實體活動5﹒發掘提昇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手段
第二章 網路與電子商務的基本科技
1﹒何謂網際網路:網際網路是線路、協定以及硬體的總和,允許透過傳輸控制/網路通訊協定來傳輸電子資料,透過連結電稿的分享,以及存取資料與程式而型成全球網路。
2﹒網際網路易於使用的四個要素:
1﹒人性化網址與網域名稱系統2﹒封包交換3﹒路由器4﹒傳輸控制協定
3﹒網站主要包含了三個部分:
1﹒呈現文字和內容的網頁2﹒連接每個網頁的聯結3﹒儲存和傳送資料的伺服器
4﹒網頁的四個內容:
1﹒連結:1﹒內部連結2﹒網頁連結3﹒電子郵件連結
2﹒表單3﹒圖案4﹒多媒體
5﹒超文本標記(HTML):是網頁瀏覽器用來呈現結果的語言。
6﹒頻寬:是指在固定的時間可以傳輸的資料量。
7﹒處理能力:是指網站在固定時間可以處理的資料數量。
8﹒網路上使用信用卡交易時的三項安全性考量:
1﹒從顧客端電腦傳送資料到商店端電腦
2﹒從商店端電腦傳送資料到付款處理者
3﹒保護儲存在商店資料庫的顧客資料
9﹒公開金鑰與私密金鑰:
1﹒公開金鑰的功能在於加密,然後訊息就可以送給持有私密金鑰的接收電腦。
2﹒私密金鑰的功能,就是把經過公開金鑰加密的訊息解密。
10﹒保護公司資料免受外部攻擊的方式有:
1﹒遮蔽式路由器2﹒代理伺服器3﹒防火牆
11﹒電子商務在達成訂單後,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:
1﹒顧客對訂單透明度的要求2﹒許多作業與參與對象3﹒多重系統4﹒產能利用率
第三章 開創市場機會
1﹒市場分析在以下五種情況下是不一樣的:
1﹒競爭已跨越產業的界限,而不侷限在產業界線之內
2﹒競爭的發展與回應正以空前的速度產生
3﹒競爭不僅在個別的公司間產生,也在各個企業聯盟之間發生
4﹒消費者行為仍在定義的階段,所以消費者行為較容易被影響及改變
5﹒產業的價值鏈或是價值體系正快速的被重整
2﹒兩種常見的價值型態:
1﹒封建價值2﹒全新價值
3﹒新經濟下的企業可以解放四種封建價值:
1﹒開創更有效率的市場2﹒創造更有效率的價值體系3﹒更便利的接觸4﹒破壞現有價格力量
4﹒全新價值創造的五種方式:
1﹒客製化商品2﹒全面擴大接觸點3﹒建立社群4﹒跨時空與多人合作5﹒引進全新功能或經驗
5﹒市場機會分析架構的步驟有:
1﹒定義未被滿足或未被服務的顧客需求
2﹒定義目標顧客
3﹒評估相較於競爭者的相對優勢
4﹒評估企業用來傳遞服務的資源基礎
5﹒評估技術的市場耐久度與準備程度
6﹒具體指出市場機會
7﹒評估機會吸引力
6﹒市場分析七個步驟是隨著四大關鍵環境因素而演進:
1﹒分析顧客環境:可以發掘未被滿足或未被服務的顧客需求以及牠們所掌控的市場。
2﹒分析公司環境:可提供有關現有的資源狀態,以及公司所擁有的其他資源和優點。
3﹒分析技術環境:可預期將使用到的特定或其他技術的耐久度。
4﹒分析競爭環境:有助於揭示產業和市場的結構、市場空間中的主要競爭者,以及對這些經爭者所擁有的相對優勢。
7﹒可行性市場區隔須符合三項條件:
1﹒易於找出市場區隔2﹒市場區隔能被達成
3﹒市場區隔能以成長率、規模、外觀、誘因等方式來描述
8﹒有意義的市場區隔須符合六項條件:
1﹒同一市場區隔的客戶其行為類似,而跨市場區隔的顧客其行為則不同
2﹒能說明顧客誘因的內在思維
3﹒在顧客購買或使用產品/服務時,與其所面臨的障礙相符合的集合
4﹒符合目前顧客購買或使用產品/服務的方式
5﹒需與獲利能力或服務成本的落差相關
6﹒這些區隔或差異已經大到足夠令企業菜取不一樣的行動
9﹒企業產生的資源有:
1﹒顧客看得到的2﹒內部的資源3﹒外部的資源
10﹒企業的潛在夥伴:互補型夥伴、增強能力型夥伴。
11﹒分析顧客和市場動態,必須考慮五項核心要素:
1﹒可發揮的機會2﹒市場區塊間的互動3﹒成長率4﹒市場規模5﹒獲利力
第四章 經營模式
1﹒線上經營模式的四大要素:
1﹒對目標客戶群提供的價值定位或價值群聚2﹒市場空間中的供給物
3﹒獨特且堅固的資訊系統4﹒財務模式
2﹒價值定位的三要件:
1﹒目標市場區塊2﹒核心顧客利益3﹒企業能比其他競爭者提供更好的利益所需求的資源
3﹒構成價值群集的三要素:
1目標顧客區塊的選擇2顧客利益的核心組合3為何企業與其夥伴能比競爭者提供更好的價值群聚
4﹒市場吸引力的變數:
1﹒市場規模和成長率2﹒未被滿足或未被服務的顧客需求3﹒沒有競爭者或競爭者很弱
5﹒評估核心企業在價值定位或群聚的三項品質準則:
1﹒顧客面的準則2﹒公司面的準則3﹒競爭面的準則
6﹒高階主管在線上供給需完成的三項工作:
1﹒找出供給務的範圍2﹒顧客決策系統3﹒讓供給能配合顧客決策流程
7﹒供給務的範疇有兩項:
1﹒單一品類的主導者:是指企業只專注於某一種產品品類
2﹒跨品類的主導者:是指企業從單一品類發展成多種品類
8﹒顧客的決策過程有三階段:購買前、購買中、購買後。
9﹒資源系統的四點修正:
1﹒從實體世界轉變到虛實並存的世界
2﹒從供應面導向轉變到需求導向
3﹒將資源轉變為能力
4﹒從單一系統轉變到多重系統
10﹒資源系統建立的步驟:
1﹒找出價值群聚的核心利益2﹒找出每項利益的相關資源
3﹒確認企業每項利益達成程度4﹒找出有完整支援的合作夥伴
11﹒評估資源系統品質的準則:
1﹒系統的獨特性2﹒把資源與利益連結起來3﹒把戲通中所有資源連結起來
4﹒連結虛擬系統與實體系統
5﹒永續的利基
12﹒網站經營上常見的收益模式:
1﹒廣告2﹒販售產品、服務或資訊3﹒交易4﹒訂閱5﹒授權費用
13﹒線上企業經營的模式:
1﹒仲介市場轉換站模式2﹒傳統的與逆向的拍賣模式3﹒最新資訊模式
4﹒最佳品質模式5﹒種類眾多模式6﹒價格最低模式7﹒最個人化模式
第五章 策略的形成:顧客介面
1﹒顧客介面的七個架構(7C):
1﹒基模:是指決定網站給人的感受。
2﹒內容:是指網站上的數位資訊。
3﹒社群:是指網站使用者間的互動。
4﹒客製化:為自己或每位使用者量身訂作個人化的能力。
5﹒溝通:是指網站與使用者之間所展開的對話。
6﹒連結:是指網站與其他網站間的正式連結。
7﹒商務:是指在網路上販售貨物、產品或服務。
2﹒基模的類型有:
1﹒美觀導向:主要是強調給人的感受。2﹒機能導向:主要強調資訊的顯現。
3﹒內容的評估方式:
1﹒供給組合:是指每一種內容所占的權重。
2﹒訴求的組合:是指企業所提出的促銷與溝通訊息。
3﹒多媒體的組合:是指設計者如何結合文字、語音、影象、影音與圖片等的選擇。
4﹒時效的組合:是指對具時效性的素材之選擇。
4﹒內容的類型:產品導向、資訊導向、服務導向
5﹒社群的特徵:
1﹒向心力2﹒效能3﹒協助4﹒人際關係5﹒語言6﹒自我規範
6﹒社群的類型:不存在型、受限制型、強力型
7﹒個人化的特色有:
1﹒個人化的電子郵件帳號2﹒內容與擺置的規格3﹒儲存4﹒代理人
8﹒溝通的三種方式:廣播式、互動式、混合式。
9﹒連結的四種定義:外部連結、、框架連結、跳出式窗式、外製內容
10﹒電子商務的功能性工具:
1﹒註冊2﹒購物車3﹒安全性4﹒信用卡核准5﹒點選方式完成採購
6﹒來自附屬網站的訂單7﹒訂單追蹤8﹒配送的選擇
參考https://blog.xuite.net/hikaru.chu/twblog/132676210
留言列表